Beeper使用体验
使用体验

Beeper使用体验

一款独特的通讯软件

10分钟阅读

漫长的等待

在经历了一年半的等待后,在某个深夜决定入睡的前5分钟,我终于收到了来自Beeper官方发来的内测申请。作为一个对科技产品,尤其是对新的硬件与软件尤为热衷的geek,三下五除二马上翻开电脑进行了安装与试用。但等待的兴奋感在安装软件体验十分钟后就消散了,试用的结论就是: 还是用回独立软件吧。

Beeper

两年前一个YouTube的广告吸引了我,在一个软件中你可以回复telegram,可以回复ins,可以回复iMessage,这是什么神仙科技,当时便在官网进行了注册,不出意料,想要获得试用,你必须加入waitlist并需要经过可能漫长也可能极短的等待。在申请完后,我开始去了解Beeper软件的发展。

Beeper实际上是上个世纪在移动通讯的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小物件,中文应该叫做寻呼机,在广东,或者香港这边我们常常叫做BB机,这便是Beeper词语背后最直接的意思。

而对应于产品背后的含义,我想Beeper的团队肯定想到了对应寻呼机后面的使用习惯。一个物品集合了全部的通讯,同时通过系统给出的信息可以在电话亭再去进行相对应的联络,我想这便也是Beeper App的核心构建逻辑。

All In One的想法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对于程序员而言则绝对是地狱难度级别的项目,通讯软件通常是所有实时类软件中对于隐私控制最为严格的软件之一,通常各大通讯软件的厂商并不会直接向外提供可以获取通信信息的SDK或API,而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数据也很可能会遭到第三方的监听或者篡改,因此一个软件集合全部的通讯软件并将功能进行对接,作为一个菜鸡程序员,这是一个听到产品说完第一句话就会马上跑路的项目。那Beeper是如何做到的?

Matrix协议

Beeper的核心技术是一个叫做Matrix的开源通讯协议,Matrix主要是一套用以去中心化通信的API,可以使用Matrix来构建类似即时消息,IP语音或者IoT这类的通信系统,Matrix将其的作用定义为桥,目的是为新的开放式实时通信生态系统奠定基础。同时其中数据的交互都是通过JSON数据以Restful API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这对于目前的开发人员显得十分友好。

如此看来Beeper选用Matrix协议的理由就十分充分了,归根结底Beeper其实是一个巨大的中转站,将所有需要发送的消息传递给Beeper,Beeper再通过Matrix协议转发给不同的通讯软件。

那就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怎么和其他的私有加密协议的通讯软件进行对接的?

Beeper Web

Beeper Web承担了将需要发送的消息解密后重新使用平台(iMessage/Signal)私有加密协议进行加密并将数据传输至平台的功能。听起来很绕,但只是Beeper在后端重新实现了对应平台的私有加密协议算法,而这则是Beeper软件在代码构建上的核心杀手锏。

在2020年Beeper公司创始人Eric Migicovsky发表的博客The Universal Communication Bus中他提到,他想在一套系统上与全部社交平台上的好友进行联络,但是没有这样的软件,因此他便亲自来创建这样的一个APP,听上去是一个野心很大的创业项目,那Beeper的实际体验如何呢?

挠痒痒般的体验

在官网下载安装包后,你会发现安装包的大小仅有3MB,不知道是哪里来的预感,我猜Beeper的桌面端肯定是采用*Electron*技术进行构建的,事实也没有打我的脸,在经历漫长的下载后Beeper终于安装进了电脑中,在没有进行任何聊天的情况下,Beeper的占用体积就达到了惊人的985.6MB,莫非Beeper的app in one是指在那么大的占用体积中将我用的通讯APP都偷偷安装在内吗?!虽然知道这锅得Electron背但在还没有打开软件的情况下也属实给了我一个国产厂商震撼。

进入Beeper后,首先得进行登录,输入邮箱,点击邮箱中的跳转链接进行登录,方式中规中矩。登录完成后进行最重要的一步,不同软件的绑定。

绑定各类软件的体验并不能算是傻瓜式的绑定,例如ins与twitter都需要设置繁琐的二部验证后再去邮箱中进行绑定,而类似iMessage则是需要登录后再在手机设置中增加iMessage的消息转发,通常在添加这一步需要用到的耗时就有10分钟之久。

而在软件的体验上,Beeper也并不算太好,首先是资源占用,在打开Beeper5分钟后,我的电脑温度就飙升到了71度,同时CPU的占用率也在不断上升中,目前Beeper对于软件性能的优化估计由于功能的未完善因此优先度也不高。

Beeper的软件首页分为三个大块,左侧为不同软件的分类,中间为对应的对话列表,右侧则是具体的对话内容,从界面的设计美观上与大多数的软件持平,但在交互上Beeper并没有太多的动画,而且在按钮的可见性与交互上也不能算是很完善,在许多地方常常会出现有一个按钮但完全不知道其作用的情况。

Beeper-Buttons

同时在具体的聊天内容设计上,颜色的设计与字体大小也透露出目前Beeper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没有经过太多的设计思考与打磨。在聊天的交互上,Beeper有点食之无味二弃之可惜。

功能的残缺

在telegram对应的模块中,没有评论功能,不能获取到部分的群组与没有机器人功能。

在iMessage中,缺少了原生iMessage中那些额外的插件功能也显得有点索然无味。

结论

有的时候可能你以为全部人都需要的核心需求反而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自嗨,我不否认Beeper软件在统一通讯软件上所付出的努力,但在体验过后,我想这个软件可能只适合那些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在不同的交友软件上进行交友后需要在一个地方统一管理的人,如果只看简单的通讯,Beeper显然已经可以满足需求,但正是那些特色的功能我们选择了用不同的软件进行沟通,很多时候例如使用ins,twitter并不只是单纯为了简单的文字聊天,我们会利用到平台内的内容进行分享,例如分享推文或者ins的图片,或我们非常喜爱的telegram的机器人,正是这些独特的功能使得我们有力气在不同的软件中进行穿梭而不觉得疲劳。而Beeper目前对于我而言,想要突破这个乏味的使用体验并真正变成一个all in one,还有很长的路要走。